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者风采 文献与出版 田野调查 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 民间宗教 书评 理论方法 研究刊物 专业索引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 民间宗教 >>
“道教与民间宗教资料的认知与编撰”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08-27

                                                                     林巧薇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亚洲研究中心主办,国社会科学院道家和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道教与民间宗教资料的认知与编撰学术研讨会,于200792223日北京洋桥大厦顺利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教授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友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致贺词,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新编《中华道藏》主编张继禹先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20余位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着“道教与民间宗教资料的认知与编撰”这个主题,与会学者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主要论题包括:道教与民间宗教资料的编纂的回顾与展望道教与民间宗教资料的经典文献与田野图像道教及其资料的地域文化特征等。本次会议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特点:第一,具有很强的学术专业性,发表的学术都是基于道教与民间宗教文献学研究的专门讨论,大多数论文的学术水平相当高;第二,会议的议题与发表的论文反映了当前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领域内的前沿动态,包括文献资料范围的扩大、视野的拓宽和方法论旨趣的转变等。

一、在道教与民间宗教资料的编纂的回顾与展望的专题研讨中,专家们回顾了近年来道教与民间宗教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和认知方面取得的一些主要成果,进而检讨得失,前瞻未来。王卡教授指出,近几十年来的道教文献学方面的资料整理、编集和历史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尤以整理和研究《道藏》、藏外道书、敦煌道经、道教碑文、出土文献等方面的成果较为显著;同时,仍有不少领域尚等开拓,例如:流传民间的道书的搜集、海外道教资料以及大量散见于各种史志、文集、佛典等古籍的道教相关资料等等,另一方面,近年来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中的一般趋势表明,对中国民间道教暨村社信仰仪式活动的调查,以及对此相关抄本、口碑材料、图像和音乐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道教学术界的关注点之一。深圳大学文学院李大华教授亦根据岭南宫观的实地调查,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代岭南地方道教现实处境,剖析了其中的深层原因。

二、传统上的道教文献学研究仍充满活力,许多论文都是关于经典文献的梳理与考证的。王承文教授《南朝道教从三洞经书七部经书转变原因考察》,从六朝有关道经的经教主张和经系之间关系的发展,探讨了道教从三洞经书七部经书发展的内在原因。吴受琚研究员《〈云游记〉抄本引起的思考——刘一明道行考》一文,考证了刘一明的道行经历,认为对刘一明的评述应以刘一明是清中叶具有高深道教内丹理论思想的学者、实践家为宜。戈国龙副研究员在《〈大丹直指〉非丘处机作品考》,以文献考据与义理疏通互证的方法,检讨了《大丹直指》的丹法传承及其著作权的归属,认为《大丹直指》非丘处机所述,乃全真后学得施真人所传丹书后所伪托。刘屹博士《排拒与容纳——六朝天师道与〈太平经〉关系的考察》一文,着眼于从汉末到唐初有关《太平经》传续的文献,通过考察《太平经》的传承问题,反映经典流传背后的教派融汇与变迁问题,从而指出,《太平经》反映了从方士传统向道教传统,特别是天师道传统发展转化的过程。

三、道教及其资料的地域文化特征田野图像的专题研讨,充分反映了道教与民间宗教

研究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呈现出来的新气象、新面貌。李远国研究员《从〈十殿冥王图〉看清代四川地区的十王信仰》分析了清末四川的民间画匠所创作《十殿冥王图》,依据道经史籍所载,描述了清代四川地区的十王信仰。认为这幅画系正一派道士用于设坛打醮、度亡法会时所用,对于了解清代四川地区民间信仰的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并对我们探讨道教的神谱及其图像大有帮助。樊光春研究员以《西北道教金石文献概述》为题,根据搜索到的文献,并结合田野考察记录,对西北道教金石文献的著录情况及史料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介绍了西北道教金石研究的最新进展,。

郑开博士《田野图像与民间俗祀:滇西神马的宗教学分析》和汪桂平副研究员发表的论文《从〈玄帝报恩经〉看洞经传本对〈道藏〉经籍的校补功能》两篇,分别以神马图像和洞经文本为主题,结合田野材料和文献记载两文献予以探讨。《田野图像与民间俗祀》一文指出,滇西民间俗祀中广泛使用的神马是一个值得注意而以前长期忽视的文化现象。这种长期以来经籍、方志所不载的民间木刻水印神像,恰匹配于民间祭祀、传说和民俗活动之中。由于它是地方性知识的载体,滇西神马又是打开我们理解当地民俗社会的窗口,同时也是理解滇西地方民间宗教传统的窗口。汪桂平副研究员以《从〈玄帝报恩经〉看洞经传本对〈道藏〉经籍的校补功能》为题,介绍了在滇西道教及民间宗教文化遗产调研中,重点调查了腾越镇洞经会的谈演活动现状及其使用的经书文本,并搜集了该洞经会的部分洞经传本。她以《北极真武玄天上帝报恩真经》,考察了洞经本《玄帝报恩经》的编纂流传及其内容结构,仔细比对了洞经本《玄帝报恩经》和道藏本《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发现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洞经本比道藏本多出62个字,是更为完整的版本,可资校正道藏本中个别讹误。由此可见,洞经文本作为道教典籍的延伸,对道教经典进行了增衍和改变,对残缺的道教典籍起到了校对和补充功能。

本次研讨会主题以及发表的成果,虽然聚焦在基于道教与民间宗教文献学研究,及其相关的历史与理论研究,却显示出更加关注道教与民间宗教领域的前沿性和前瞻性问题的倾向。随着的研究的深入与拓展,道教与民间宗教的资料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上的文献资料和金石碑铭,音乐、图像、造像、墓志、考古器物,以及民族志、口碑材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如民间大量存在,民间道士普遍使用的劝善书和科仪文本),已经大大扩展了道教与民间宗教资料的内容与范围,其种类与样式也更加丰富了。从研究旨趣和方法论层面看,致力于把经典解读和田野视角相结合、从偏重于神哲学研究转向关注于社会史分析,都是一些新的、有益的尝试,因为过去近百年的道教研究,无论中国大陆、港台学者,或是日本、欧美诸国的汉学家,其研究范式大多属于文史学研究,其取得的主要成果大多也在文献的整理考订和道教历史源流的论述方面。最近十多年来,利用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如解注文、墓志、造像)和田野调查资料(如民间道士使用的劝善书及科仪文本),着重研究实践中的道教活动,开始成为新的研究范式。当此新旧范式方生方死之际,回顾过去在文献资料整理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探索利用新资料研究新问题的途径,尤为必要

文章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秦宝琦: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教...
“收元之主、真紫微星”的悲喜剧 ...
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一贯道发展论:劫波之后从台湾走向...
清代民间秘密宗教中的道士——以红...
日本常用姓氏英文拼写
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
柯若朴 Philip Clart...
  最新信息
程智与明清之际道教龙门派新探
潮人善堂仪式文化在东南亚华人社会...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中国秘密社会史》的作者、底本与...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
一九二九年宿迁小刀会暴动与极乐庵...
阎锡山的帮会与“残留”日本人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曹新宇>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