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世世代代的“战斗”
《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 张宝明著 商务印书馆
王桂妹
原载于《光明日报》,2008年2月19日
“五四”是中国知识分子同封建、愚昧、迷信抗争并建构自我主体的一个时代。《新青年》无疑是通往“五四”的一个必由路径,张宝明先生的《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正为我们开启了这扇精神之门,他通过对这
段历史文化思想的深层叩问而达到了对启蒙的全新释义。
如果说《新青年》是一个巨大的矿藏的话,那么宝明先生这次所进行的是一次丰富的挖掘。他从知识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新青年》启蒙情怀的生成;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反思由“文白之争”所形成的历史悲情;从知识社会学的端口进入“问题与主义”的历史演绎;以社会心理学的眼光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作者新锐的思维使堆叠于《新青年》中的山重水复思想谜团呈现一片柳暗花明。
从1998年《启蒙与革命的两难》到2002年《自由神话的终结》再到现在的《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张宝明走着一条不断深入启蒙思想肌理的批判性反思之路。言说“启蒙”如果仅仅停留于一种单向度的辩护,而不是通过理性的批判进行一番彻底的思想清理,那么我们如何在百年之后的今天继续谈论启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如何能回避启蒙的困境与虚妄?因此,他坚信“反省过的,才是有价值的”。正如他在那场著名的而且迄未终结的“新启蒙”与“后启蒙”的学术论战中所表白的:“激情是一种责任意识,怀疑是一种批判精神,担当是一种信仰执著。”或者说正是基于对启蒙的执著,才使他有勇气正视并批判启蒙所“种下的偏见”,警惕着“反启蒙”与“负启蒙”的逆流,耐心清理启蒙的根基。
宝明先生是一个被命名的“后启蒙者”,他并未拒绝。但所谓“后”,绝非是故意挦扯当下的时髦术语作为学术的“装饰品”,而是基于理性的冷静审辨。启蒙先驱的精神早已渗透于反思者的血脉之中,重新拷问启蒙的价值也正是进行自我精神拷问,因此,张宝明一再申说:“我批评的就是我自己”。我想这绝非是一种矫情,对于批判权利的坚守正是“五四”的精髓所在,他没有放弃一个知识分子的天职。无疑,本著中的很多论断,诸如由启蒙先驱以“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建构的新文化元典所展现出的“启蒙的偏至”、由文白之争所造成的传统母语的非正常死亡与现代汉语的失调等等,也许会,我想一定会再度引发学界的争鸣,但这正是每一把深沉锐利的思想之剑所劈开的论争空间,而他每每也是敞开真诚的心态迎接每一次心灵对话。
宝明先生多年来对于“启蒙”的追问、检视、解构,无不基于现实的思想状况和将来的精神走向,化用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的话来说就是:启蒙“没有最后一幕,如果人类的思想要想得到解放的话,这是一切世世代代都要重新开始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