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六十年的探索和创新,建立了完整学科体系,发展迅速、成就显著的一个历史分支学科。本书以概述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对六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程和进展做了系统梳理,重点介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不同学术观点及其所持的主要根据,实事求是地评介了以往研究中的成败得失,酌情展望了未来前景。本书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
(1)
|
第一章 概述
|
(1)
|
第一节 初期发展
|
(1)
|
第二节 严重挫折
|
(8)
|
第三节 空前繁荣
|
(16)
|
第四节 新的趋势
|
(27)
|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问题
|
(34)
|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有关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讨论
|
(34)
|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有关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
|
(38)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上升”
|
(47)
|
第四节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与“告别革命”问题
|
(50)
|
第五节 晚清史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以及对“新清史”的认识
|
(56)
|
第三章 晚清政治史
|
(65)
|
第一节 新体系的形成
|
(65)
|
第二节 研究的深入发展
|
(76)
|
第三节 21世纪初年的新进展
|
(85)
|
第四章 中华民国史
|
(98)
|
第一节 历史回顾
|
(98)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进展
|
(101)
|
第三节 新世纪的新进展
|
(109)
|
第四节 影响研究的若干因素
|
(113)
|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
|
(116)
|
第六节 研究趋向前瞻
|
(119)
|
第五章 经济史
|
(120)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发展
|
(120)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滞
|
(128)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反思和繁荣
|
(129)
|
第四节 新世纪之初的创新与开拓
|
(141)
|
第六章 军事史
|
(157)
|
第一节 最初的工作
|
(157)
|
第二节 研究的起步
|
(159)
|
第三节 研究转向细化
|
(160)
|
第四节 亟待建立学科体系
|
(167)
|
第七章 思想史
|
(170)
|
第一节 初具规模的开创性研究
|
(171)
|
第二节 方兴未艾的系统性研究
|
(174)
|
第三节 繁荣的专题研究
|
(184)
|
第四节 几点思考
|
(196)
|
第八章 文化史
|
(199)
|
第一节 从历史反思发端的文化热
|
(200)
|
第二节 20世纪后期热点追踪
|
(205)
|
第三节 世纪末文化研究主题的转化
|
(223)
|
第四节 新世纪文化研究的多元纷争
|
(227)
|
第九章 史学史
|
(235)
|
第一节 兴起与初期发展
|
(235)
|
第二节 理论与方法的检视
|
(248)
|
第三节 新世纪初年的持续发展
|
(261)
|
第四节 对学科体系的新思考与展望
|
(275)
|
第十章 中外关系史
|
(281)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281)
|
第二节 专题论述
|
(285)
|
第三节 几点感想
|
(321)
|
第十一章 社会史
|
(324)
|
第一节 史学困局与社会史的萌动
|
(324)
|
第二节 三个发展阶段
|
(328)
|
第三节 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新走向
|
(333)
|
第四节 社会史研究的学科影响
|
(341)
|
第五节 未来发展态势
|
(344)
|
第十三章 工人运动史
|
(402)
|
第一节 兴起与严重挫折
|
(403)
|
第二节 恢复、开展和繁荣
|
(408)
|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深入开展
|
(421)
|
第四节 21世纪初的进展和深化
|
(430)
|
第十四章 妇女史
|
(444)
|
第一节 妇女运动与妇女解放思想
|
(445)
|
第二节 妇女生活
|
(462)
|
第三节 妇女人物
|
(475)
|
第四节 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480)
|
第十五章 青年运动史
|
(487)
|
第一节 三个发展阶段
|
(487)
|
第二节 成果概述
|
(494)
|
第三节 未来走向
|
(503)
|
第十六章 太平天国运动史
|
(509)
|
第一节 蓬勃发展时期
|
(509)
|
第二节 曲折乃至倒退时期
|
(515)
|
第三节 成熟和收获时期
|
(517)
|
第四节 对研究现状的几点浅见
|
(538)
|
第十七章 孙中山研究
|
(542)
|
第一节 初期概况
|
(543)
|
第二节 省思与复苏
|
(547)
|
第三节 走向繁荣
|
(551)
|
第四节 深化与拓展
|
(554)
|
第五节 新的进展
|
(558)
|
第六节 几点改进意见
|
(565)
|
第十八章 辛亥革命史
|
(568)
|
第一节 初始阶段(1949-1966)
|
(569)
|
第二节 复苏与崛起(1976-1990)
|
(572)
|
第三节 持续发展(1991-1999)
|
(580)
|
第四节 新世纪之初的深化(2000-2009)
|
(583)
|
第五节 回顾与前瞻
|
(591)
|
第十九章 北洋军阀史
|
(596)
|
第一节 对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
(597)
|
第二节 关于袁世凯北洋建军及其统治时期的研究
|
(606)
|
第三节 关于皖系军阀的研究
|
(612)
|
第四节 关于直系军阀的研究
|
(617)
|
第五节 关于奉系军阀的研究
|
(625)
|
第六节 关于西南、西北军阀的研究
|
(630)
|
第七节 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
(642)
|
第二十章 中共党史
|
(651)
|
第一节 30年的曲折与徘徊
|
(651)
|
第二节 拨乱反正的艰难尝试
|
(658)
|
第三节 对传统研究模式的重要突破
|
(668)
|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的学术进展与问题
|
(673)
|
第五节 21世纪初年的新现象新趋势
|
(681)
|
第六节 关于当代中共党史研究的简略回顾
|
(688)
|
第七节 中外学者的不同研究取向
|
(694)
|
第二十一章 抗日战争史
|
(702)
|
第一节 战时国共关系
|
(702)
|
第二节 敌后战场
|
|
第三节 正面战场
|
(711)
|
第四节 沦陷区和伪政权
|
(717)
|
第五节 战时外交
|
(722)
|
第六节 战时经济
|
(732)
|
第七节 战时思想文化
|
(738)
|
第八节 日军侵华政策与战争遗留问题
|
(744)
|
第九节 未来展望
|
(748)
|
第二十二章 人物研究
|
(752)
|
第一节 价值体系的重建与实践
|
(753)
|
第二节 从拨乱反正到初步繁荣
|
(757)
|
第三节 繁荣中的问题
|
(768)
|
第二十三章 近代史资料的整理与出版
|
(777)
|
第一节 20世纪下半叶的编辑出版概况和特点
|
(777)
|
第二节 几个热门课题的资料发掘概况
|
(788)
|
第三节 21世纪初年的编辑出版概况及问题
|
(797)
|
第二十四章 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译介
|
(804)
|
第一节 “立足于批”
|
(804)
|
第二节 百花齐放
|
(807)
|
第三节 日趋繁荣
|
(814)
|
主要参考文献
|
(831)
|
撰写人员及分工
前言
十多年前的1999年,我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近代史研究》杂志主编期间,为纪念新中国诞生50周年,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者能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研究工作中有所遵循和鉴戒,曾与黄春生、徐秀丽两位副主编商议以“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为主题,于这年的第5期推出一期专刊。随即拟定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晚清政治史,以及中国近代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城市史、妇女史、青年运动史、工人运动史、中外关系史、中华民国史、中共党史等24个专题,约请内地一批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学术回顾文章,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健康发展,并得到众多知名专家的支持。后因每期刊物的篇幅有限,无法一次容纳全部来稿,原定第5期的《近代史研究》仅刊发了其中16篇,其他8篇便与这16篇一起结集成《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书,交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
这期《近代史研究》和《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书出版后,引起历史学界特别是青年学子的广泛关注。《近代史研究》出版后,不少读者致函编辑部要求邮购,有的高校历史系学生甚至人手一册地购买,使这期刊物成了多年来发行量最大的一期。《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书初版于2000年4月,2002年7月出了第2版。2003年8月,或许因为这是新中国第一本较为系统介绍新中国的近代史研究概况的著作,又被国务院批准的高等教育211工程“十五”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的“高校经典教材数字图书馆工程”列为入选书目,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制成电子图书,供100所“211工程”高校、400所有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高校和1000所普通高校的师生网上阅读。2008年10、11月,我在台北访查史料期间,也听到多位台湾同行朋友谈起此书,说“这边也卖得很好”,问我“有无兴趣继续做下去”。看来,这书对人们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还是有所帮助的。这是我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乐于重操旧业,编辑这本《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2009)》的主要原因。
本书由《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书修订、增补而成。除了由我将各专题统一改成章节体外,主要是在内容上增加了“概述”一章和各章1999年以后的研究概况,有的还写到了2012年。对于1999年之前的研究概况,有些章节也作了较大的修正和补充。而对研究概况的介绍则主要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由于本书篇幅有限,不能事无巨细,一一介绍研究者涉及的所有问题,因而只能重点介绍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在某一领域研究得相对集中、相对充分,而且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叙事详尽的研究成果。二是客观介绍研究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对有分歧的问题,同时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力求避免只介绍,或多介绍自己赞同的观点和支持自己意见的观点,不介绍,或少介绍自己不赞同的和不支持自己意见的观点。三是对于某些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代表性的观点,酌情介绍研究者所持的主要理由和关键性的事实根据。四是对以往研究中的成败得失和未来前景适当作些实事求是的评述和切实可行的展望。当然,凡事说来容易做来难,虽然尽可能如此做了,但在读者看来,很可能觉得实际并不尽如人意,那就只好恳祈多加曲谅了。
至于其他方面则一仍《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旧例,未作统一要求和改动。如在内容方面,保留了该书的23个专题,仅“教育史”一章,由于原作者王炳照先生已经故去,其他学者又不便续貂,只好忍痛割爱。在作者方面,绝大部分还是该书的原作者,唯“社会史”“北洋军阀史”“史学史”等少数几章,因多种原因或更换了作者,或增加了新的作者。在体例方面,本着尊重作者多元选择的原则,除了将每个专题改为一章外,各章的具体写作体例均未作统一处理:有的按问题性质分节,有的依时间为序分节;有的侧重于观点介绍,不加评论,有的观点介绍与评论并举;有的以介绍专著为主,有的以介绍论文为主,有的二者兼而不废,相对全面。在文字表述方面,有的以自我叙述为主,不多加引用,有的引用多于自我叙述;等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统一各章体例,我为一些没有拟定分节标题,仅以“一、二、三”之类的数字划分段落的篇章代拟了分节标题,并酌情调整了一些篇章的分节标题。为平衡章节间的字数,还对个别篇章作过一些删节,有的删节得较大;有的推倒重来,进行了整体改写;其他大多数则主要是对个别史实作修订和增补。这方面如有什么不妥,均与原作者无关,当由本人负责。不过,我也保留了个别篇章中就一部专书的整体要求来说,似不宜保留的部分稍显重复的内容,没有将其一并删去。这是因为:(1)当初设计篇章时,忽略了有些篇章存在部分史事重叠的现象,已难以绝对避免;(2)本书虽由24章组成一个整体,但各章又事实上单独成篇,须适当兼顾各章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内在逻辑性;(3)它们虽稍有重复,但各自重点不同,详略不一,可互为补充。此外,本书所介绍的研究概况,大多均直接来源于相关原始论著,且详细标明了出处,读者可径直查考。而涉及的人物又有限,记载也相对集中,因此,为节约篇幅,不再另列人名索引。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各位专家的热情赐稿,其次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慨允纳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大型丛书系列出版,第三还要感谢该社张小颐、刘志兵两位先生的指导,特别是刘志兵先生在文字简洁、注释规范、规制把握和编纂主要参考文献等方面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无奈我学识浅薄,能力有限,挂一漏万,甚至错落真知灼见之处,在所难免,竭诚欢迎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曾业英
2013年10月于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