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研究》发刊词
自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国民政府退出大陆,是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国时期。在这38年时间里,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界,又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如果说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变,那么民国又是这一剧变展现得最为充分、全面和深刻的时期。经过晚清几十年的准备、酝酿,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和文化思潮的激荡,政治与经济结构的转型,政党的崛起与竞争,民众的觉醒与选择,加之外来力量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发生的剧变达至顶峰。民国离现实最近,要想深刻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对近代史上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的民国史研究就逐渐转“热”,近年更呈愈来愈“热”之势。这是中国历史研究重心不断下移的自然结果,同海外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和中国当今社会的急剧变迁直接相关,也与民国时期的档案、报纸、日记等史料之海量及其开放、整理和利用之方便密不可分。不过,总体来说,这种研究“热”的分布却并不均衡。就时段而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历史研究更受重视,成果最为突出;北京政府时期则要相对冷清,关注较少。就内容而言,具体的、细碎的考述相对热衷,宏观的、贯通性的、尤其是富有思想的研究则显得不足。新的时代需要民国史研究的全面深化,也呼唤“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创办了《民国史研究》,希望在这方面,能够略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民国史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主办的一份专业学术辑刊。它将依托地处北京的区位优势和本单位现有的学术条件,在全面关注整个民国时期历史的同时,自觉以北京政府时期的历史研究为侧重点;在兼顾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等领域的同时,尤能彰显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特色。此外,在推动民国时期北京史的研究方面,也将提供一个专门持续的学术发表平台。本辑刊不仅重视新问题的提出、新方法的尝试和新思想的阐发,也重视新成果的评介、新史料的披露与运用。
《民国史研究》既为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领域同人的学术园地,亦望海内外同道热心赐稿。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无论长篇短简,无不竭诚欢迎。我们期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能将《民国史研究》办成可与《清史研究》并立的姊妹刊物。
《民国史研究》第一辑目录
·专题论文·
民国时期“中华国族”概念的运用、入宪讨论及典型阐说……………………………黄兴涛/001
民初省制问题争议 ……………… ……………………………………………… 邹小站/036
清遗民身份认同研究………………………………………………………… 郭双林 董 习/097
从评议政治转向思想启蒙:民国初期张东荪的心路历程 ……………………… 左玉河/129
传媒视域下“问题与主义”论争及《星期评论》、《每周评论》的南北呼应 ……王天根/170
张东荪与社会主义论战中的“英国道路”问题 ………………………………高 波/184
·学术笔谈·
北洋政府史研究中的三对关键词 …………………………………………………李细珠/195
民国学术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李 帆/200
拓展视野:抗日战争史研究从何处突破?………………………………………李金铮/205
·前沿动态·
西方学界蒋介石研究的范式转移与取向变迁 ——以英文论著为中心的探讨 魏兵兵/215
民国北京之史的研究:以近十年为中心的检视 ……………………………… 陈 鹏/243
·书评·
用性别解读城市——评程为坤《劳作的女人》 ………………………………… 杨剑利/269
·珍稀文献·
《武兆镐家书》简注 …………………………………………………………郭双林整理/282
Contents
and Abstracts
……………………………………………………………………………………………
/333
稿约 ………………………………………………………………………………… /339
稿 约
一、《民国史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主办的一份专业学术辑刊,是国内外民国史研究者发表研究成果的共同园地。
二、本刊为年刊,主要刊发关于民国时期(特别是北京政府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民族、宗教、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学术动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章类别包括专题论文、论史札记、前沿动态、书评、序跋等,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赐稿。
三、来稿字数不限,请附以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为方便核对,请尽可能提供纸质和电子两种版本;本刊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四、来稿请用简化字,注释一律采用脚注。本刊采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注释体例,请各位作者投稿前参照改妥,并校订无讹。
五、本刊实行匿名评审制;作者应允许编辑人员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文字修改,如不同意,请于来稿时说明。
六、来稿请写明作者真实姓名、出生年月、职称(职务)、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信箱,以便联系和刊用时使用。
七、请勿一稿两投,作者自寄出文稿之日起,三个月内未接到本刊通知,可自行处理。
八、来稿请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郭双林收。
邮编:100872
电子信箱:mgsyj_2017@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