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新京报》2011年3月12日
作者简介:陈嫣婧
启蒙如何起死回生?这确实是一个不容易让人轻松的话题。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产生的时期,和中国最落魄的时期可以说是基本重合的,所以他们要面对的,首先就是国富民强的当务之急。
欧洲启蒙的时代背景既是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也是资产阶级的快速崛起。这就意味着彼时的欧洲人正在经历意识形态和世俗生活的双重变革,但这变革都仅涉于自身、本国或是本区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启蒙运动所导致的政治、经济、思想变革是一种从量到质的变化,可以说是自然发育成熟的,并没有外力的催生。
自发性的革命就像足月出生的婴儿:生命力强,求生欲望强烈,这是健康成长的基础。但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首先启蒙本身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就是舶来品,从林则徐的《四洲志》到严复的《天演论》,士大夫们能想出的办法仅止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落后挨打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地奔向西方的思想界取来真经,当“启蒙”变成富国强兵之法,这就造成了中国的启蒙运动,乃是“心理问题儿童”。
许纪霖的《启蒙如何起死回生》谈到,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政府就往西方发达国家发送大量的留学生,他们起初学的,基本都是一些可以用来解决本国燃眉之急的理工科专业,但渐渐地,这些中国最早的现代知识分子,部分开始自发地从理工科转向文科,如周氏兄弟。鲁迅弃医从文,周作人在东京原本学的是建筑。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根基,它的最终指向是个人社会生活的幸福,这种幸福虽然以物质作为基础,但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对思想、文化艺术领域的天生敏锐性,让许多知识分子的思考内容开始发生转向,开始从精神层面上探索社会重建的途径。
然而“知识分子”这个群落在现当代的中国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纪霖教授认为现代知识分子是从传统中国的“士大夫”这一角色逐步转化而来的,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传统士大夫在朝辅助国家政治,在野左右地方文化道德规范,他们以统一的儒家意识形态为基础,有相当固定丰厚的经济基础及社会地位,在传统的“四民社会”(士、工、农、商)中是地位最高的。随着科举制度的瓦解,封建王朝的式微,以康、梁为代表的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逐渐产生,他们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不再如旧时士大夫那样稳定,在思想上却更为自由多元。科举制度的“状元、进士”头衔变成了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毕业文凭,“之乎者也”的传统儒家学问变成了各种专业知识,各级的官员称谓被大学教授、报人、翻译家、作家等职业身份所取代。
知识分子们广泛地进入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在公共生活领域相对自由地发表言论。但是,较之士大夫,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硬伤在于他们与政权持有者之间的关系不再紧密,失去了稳固的政治地位。传统士大夫与统治者的微妙关系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而这种地位到了如今的知识分子这里却不复存在了,也就意味着知识分子被边缘化了,知识分子自发的社会责任意识因为没有办法得到相对及时的落实和响应而显得软弱无力,他们的言论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如他们自己所在领域内得到较为认真的对待。
知识分子的式微从侧面体现了当今中国思想界的苍白,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崩溃了,现代人的精神陷入一个彷徨无地的状态,而知识分子作为现代人精神生活领域的代言人又如此虚弱,这“长此以往”的今后发展方向实在令人堪忧。许教授在此时重提“启蒙”,其实就是在为现代人重新寻找一个精神生活的入口和支点。但是,并不能说“启蒙”思想就是全然适合于中国人的:它“舶来品”的身份,它本身的不完备性,都使它成为“一个未完成的方案。”(哈贝马斯语)。思想家张灏先生认为:作为对于启蒙思想进行第一次实践的“五四”启蒙运动,就体验了四重两歧性: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怀疑与新宗教,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但正因如此,“启蒙”为当今中国的思想意识重建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它的包容性和内在的紧张感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方案,使我们的思考更多元化。在中国“文明崛起”的进程中,这未尝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书名:《启蒙如何起死回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
作者: 许纪霖
版次:2011年1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公共领域与知识分子
第一章 重建社会重心: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社会
第二章 “少数人的责任”: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
第三章 现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形态、功能与自我解释
第四章 都市空间研究视野中的知识分子
第五章 从特殊走向普遍: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
第二编 现代中国的思想传统
第六章 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
第七章 在自由与公正之间: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
第八章 从国的境界到自然境界: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第三编 世俗时代的正当与善
第九章 公共正义的基础:研读罗尔斯之一
第十章 全球正义的伦理基础:研读罗尔斯之二
第十一章 两个美国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困境
第十二章 在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之间
第十三章 世俗化与超越世界的解体
第十四章 世俗社会中的中国人精神生活
第四编 新世纪语境中的启蒙及其反对者
第十五章 启蒙如何起死回生?
第十六章 近十年中国的历史主义思潮
第十七章 富强的崛起,还是文明的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