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少波
会党是中国国社会秘密结社之一,在中国近代革命斗争史上起过重大作用,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复旦大学历史系、华东师大历史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等五个单位发起,上海市史学会和上海师大历史系于10月19日至24日在上海联合主办了首届近代中国会党问题学术讨论会。现将大会收到全国各地学者的论文及发言情况综述如下:
天地会起源问题
一、康熙说。持此说的主要根据是:(1)雍正六年马朝柱已开始开展天地会活动,而且在乾隆十七年领导了天地会起义;(2)《严烟供词》中的马九龙即马朝柱;(3)与云霄、白狗洞、乌龙江等地名相连的西鲁传说始于康熙十三年甲寅前后。他们指出,在天地会文件中,万提喜之前已有万云龙、桃必达、李色弟等人的活动,李、朱二姓最先创会的传说不容忽视;从康熙年间的铁鞭会,经雍正年间的一钱会、父母会、铁尺会,乾隆年间的小刀会、马朝柱的天地会,到万提喜在闽粤传布天地会,天地会发展的脉络是清楚的,线索是可靠的。有的同志还对天地会文件中关于创立时间有两个“甲寅年”的问题加以说明,认为康熙甲寅是始创天地会之年,而雍正甲寅是天地会遭到镇压后重新结合、分房起事之年。
二、乾隆中叶说。持此说的同志认为,西鲁传说乃后人附会之作,难以据此得出康熙起源说的结论,并对康熙说的三个主要论据提出质疑:(1)“反清复明”口号到乾隆末、嘉庆初才逐渐产生并为各地天地会组织所接受;《严烟供词》所谓朱、李二姓创始天地会是沿用了其它秘密结社尊朱、李为精神领袖的做法;(2)康熙《大清律》中关于禁止异姓人结拜兄弟的条款乃针对当时存在于各地的秘密团体而发,它不是专门对付天地会的;乾隆五十七年《大清律》关于惩办“复兴天地会”的条款则系针对前一年台湾张标、谢志等人“复兴林爽文时天地会”的活动而增添;(3)天地会的一套独特的传说、仪式、隐语、暗号、图象、问答等,是它区别于其它秘密结社的重要标志。因此,康、雍年间出现的铁鞭会、父母会、铁尺会等等,并非天地会的别名或前身。
三、顺、康年间说。有的同志认为天地会应起源于顺治、康熙年间。(1)天地会受道教影响甚深,清代佛教势盛,道教转衰,故天地会不会产生于顺、康以后;(2)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破产农民与手工业者中必然产生一些要求平等、提倡互济互助的团体,明代下层群众结集会社、歃血结盟的情况已很普遍;李自成等的结拜兄弟和“票党”的出现,已具天地会的雏型;(3)所谓天地会创始人“朱、李二姓”,朱姓似指受赐国姓的郑成功,李姓可能为李定国;(4)天地会起源地点不限于四川,更不限于东南,而是在同一时期内先后出现于我国南北西东多处。
天地会的性质问题
天地会性质的讨论,分歧主要集中于宗旨和阶级属性两大问题上。
一、宗旨
一种意见认为,天地会的建立是清初民族矛盾的产物,主要由一部分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中的反满派同少数群众组成,初创时的宗旨是反清复明。理由是:(1)传说是一定社会斗争生活的反映。西鲁传说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反清复明;(2)《严烟供词》中的天地会根由诗:“三姓结万李桃红,九龙生天李朱洪”,指明创立该会旨在反清复明;(3)乾隆朝天地会《结盟誓词》中明确提出“明主传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其他资料证明了天地会的这一宗旨。持此意见的同志认为,判断天地会的宗旨是否反清复明,关键不在于它也作为一个明确口号何时纪录在天地会文件之中,而在于天地会文件是否贯穿了“反清复明”的思想和主张。康熙二十二年以后,随着民族矛盾降到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天地会变成以农民(包括佃农、雇工)、商贩、挑夫和其他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借以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复明”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它已不是为了重建朱明王朝,而是为了反抗清朝统治。
另一种意见认为,天地会是清朝前期商品经济发展、阶级分化加剧条件下产生的下层劳动者互助性的秘密团体。其最初宗旨是“为了遇事得有帮助”,“免被人欺”,“敛钱使用”。嘉庆初年,天地会之接受“反清复明”口号,则体现了劳动人民沿用历史上打着前朝旗号以反对现政权的传统作法。康熙年间,随着清政权的日益巩固,明朝遗老已放弃反清立场,走上了与清政权合作的道路。他们远离人民,也不可能与下层群众相结合。因而,即使在康熙时创会,天地会也不可能以“反清复明”为宗旨。
二、阶级成份
一种意见认为,从会党的誓词、会规和会众的习尚以及共同的愿望来考察,会党的主要成份是游民。虽然有些地区的农民入会占十之八九,但大多挂名,不起主导作用,不能使会党改变游民结社的性质。例如,会党分子往来的隐语和暗号,也多带江湖习气;会内遇事相帮、摆茶阵、诗歌、口诀,以及开山堂,拜码头等,都反映了流氓无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
另一种意见认为,会党的成分以破产的农民为主体,包括手工业工人、贫民,虽有一部分散兵游勇,流氓无产者,但大多从农民转化而来。即使会党由游民所掌握,其基本会众是农民。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会党主要活跃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的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圩,其成员主要是享有人身自由的小商贩、雇佣劳动者、无业游民和穷苦农民。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及阶级分化的结果。
除上述外,有的同志指出,会党成员十分复杂,究竟是游民为主还是以农民为主,难以断定。一般说来会党的前期以农民为主,后期以游民为主。也有的同志提出,会党成员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也可能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还有待进一步分阶级分地区作具体分析和综合研究。
会党的历史作用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在近代史上,会党不同程度参加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并起过重大的作用,是影响近代中国全局的秘密组织和反抗运动。在太平天国时期,会党直接间接支持了太平天国的斗争,成为金田起义的前驱与太平军的强大盟友;中法战争后,会党是反洋教斗争中的主力;辛亥革命时期,会党又成了同盟会的社会支柱和各地武装起义的后盾。例如广东地区的会党,就很突出,它和资产阶级革命派联系最早,参加起义最多,革命民主主义色彩也较浓厚,是辛亥革命在广东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直至二次革命失败,会党的积极作用仍然是主要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不能把会党的作用估计过高。会党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时期分别依附于农民和资产阶级,它不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民国以后,有的会党对资产阶级反而起了一些消极作用,甚至为旧势力所利用,对新生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造成了威胁。
还有一些意见认为,不能把天地会视为一个统一的组织,应把会党组织分为两支,一支是流氓盗匪;一支是追求革命的。
总的是,对会党在近代史上作用的评价,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而积极面是主要的。民国以后,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其历史作用发生了重大的演变。
与会者认为,要深入开展会党史研究,应积极发掘整理有关资料,就会党史历次起义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开展专题研究;并进一步开展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即从世界史、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进行党史研究;既要全面研究整个会党史,又要研究教门和会党、拳社和会党的互相关系。同时,要对小刀会、哥老会等等进行地区性的研究。
文章出处:《社会科学》1984年第12期,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