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芬 林兴宽
在侨乡集美有这样的三座墓,第一座位于灌口田头仙景荔枝山脚下,以“黄位”之名筑立的墓碑,时间为“咸丰戊午端月”,现已经遭人损毁,不复存在;第二座墓,墓碑用青石刻成,上面清晰地刻着“青云黄公得意曾氏墓”,时间也是“咸丰戊午端月”;第三个墓就在黄氏祖祠内,墓碑保留较为完好,碑上刻有“青云黄公墓”时间为“同治甲戌端月”。这三座墓其实皆为同一个人,即厦门小刀会领袖黄位。一个人为何有三座墓?10月上旬,记者随着文物普查人员的深入探访,一人三墓之谜由此解开。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一部以上海小刀会为题材的电影《小刀会》上演,风靡了整个中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包括大多厦门人也不知晓,上海小刀会是在厦门小刀会的影响下举事的。
厦门小刀会又称闽南小刀会,于清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7月间在厦门旗杆脚五祖庙建立,创始人陈庆真。1853年3月,太平天国起义军攻陷南京,举国震动,南方各省纷纷起义响应。此时,闽南小刀会在黄德美、黄位的领导下发动起义。
据悉,黄位祖籍集美灌口镇,是个以贩卖牛皮为业的商人。平时好打抱不平,敢于扶弱抑强,深孚众望。咸丰八年即1858年起义失败后,黄德美被同族地主捕送官府,乱棍打死。黄位则率领部分义军船队,退到台湾海峡。至此,黄位深感孤军难以长久在海上与清军抗衡,遂撤往安南,即现在的越南,之后转渡印度尼西亚,后来,化名青云潜回故里,于光绪三年,即1877年病逝,安葬于灌口田头仙景荔枝山脚下。那第一座墓碑为什么会出现“咸丰戊午端月”。
采访中,灌口镇侨联主席、退休教师白玉盛告诉记者,黄位是我们闽南小刀会的起义首领,咸丰八年起义失败后,清军不惜重兵围剿黄位。黄位被迫海上作战,退往南洋后,其家乡亲人为了保全黄位的性命,谎称黄位已死,并在灌口田头仙景以“黄位”之名筑墓立碑,时间则刻“咸丰戊午端月”,借以迷惑清军。这便是小刀会首领黄位的第一座墓碑,位于田头村的荔枝山。李林村居民、黄位第四代后裔黄允尾提到,厦大曾有一个历史系教授亲自来过,还有看到黄位那个墓,就是用泉州那个(花岗石)做的,后来墓碑被人家偷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黄位的第二座墓,墓宽8米,深6米。墓碑用青石刻成,高82厘米,宽48厘米,厚11.5厘米。青石墓碑上清晰地刻着“青云黄公得意曾氏墓”。黄青云是何许人?原来,黄位隐居印尼数年后,在同治年间化名黄青云潜回故里,埋名隐姓,光绪三年、即1877年病逝。其子黄志信遵照父亲遗愿,与其母合葬于仙景崎林山下。然而,让我们不解的是,墓碑上所刻写的立墓时间却为“咸丰戊午、端月”(即1858年),为何不是光绪三年呢?据黄允尾介绍,之所以如此刻写立墓时间,是因为黄位是在咸丰八年起义失败,为了警醒后人,勿忘家史,所以立墓事件仍刻“咸丰戊午端月”。
黄位的第三个墓位于黄氏祖祠内,墓碑保留较为完好,碑上刻有“青云黄公墓”,这是因为按黄氏家传祖训,祖祠前面安置祖辈之灵可庇佑后世发达昌盛。黄志信依嘱行事,在李林村也立了黄青云之墓。而墓碑上刻写的立墓时间为“同治甲戌端月”,则黄氏祖祠于同治甲戌建成,立墓时间则以建祖厝之日为记,所以碑上刻写“同治甲戌端月”。如此一来,闽南小刀会首领黄位一人三墓的传奇故事最终展示在大家面前。
相关链接-小刀会
小刀会是清朝时的一个民间秘密组织,最早记载见于乾隆七年、即公元1742年,主要在江苏、安徽、福建、台湾等地活动。成立之初,是一些平民自备小刀,以求互保。陈庆真在厦门成立的小刀会,后传入上海等地,以反对清朝的腐朽统治。成员包括农民、游民、手工艺者及商人。后来,厦门的码头工人、船工和清军士兵早也有不少人加入小刀会,曾攻克同安、安溪、漳浦、云霄,占领平和的琯溪和诏安的铜山,兵员发展到3万多人。
文章出处:《集美报》2009年10月26日。
|